English

产业化: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

1998-10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长安 特约记者 魏翔宇 我有话说

西昌市西溪乡柏枝树村的村民们做梦都没想到,这偏远山区的农民会在全国率先成了农业工人。

去年初,他们的1000多亩耕地租给四川明日风种苗园艺有限公司建成了名优花卉基地,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经过专门培训,又受雇于明日风公司,成为种植花卉的技术工人。目前优质康乃馨商品花基地每年为10多个国家代繁近20吨名优花草种籽返销国际,还与荷兰合作,引种郁金香、百合、洋水仙、风信子等名花。年产值好几千万元的花卉产业,从产到销全由明日风公司包干,“我们的村民只管按种植技术要求干好活儿,按月领取数目可观的工资!”村党支书姚增荣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我们这种公司+基地+技术+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,受到前来考察的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。”

像柏枝树村这样,引进大企业、大财团,以土地租赁形式进行经营,是攀西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的一种普遍模式。他们在“山上建基地,山下建工厂,山外找市场,农、工、贸一条龙,产、供、销一体化”,迅速形成市场信息灵、项目起点高、建设规模大、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完整的产业链。

据介绍,近几年,已有14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投资攀西地区10多个项目的产业化开发,形成了一定规模。谈到这种以公司为龙头的开发形式,四川省攀西开发办副主任解洪说:“这就是通过知名企业+名牌产品,实现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,最终实现产业化开发的产值和效益的最大化。”

攀枝花市米易县早食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是通过中间环节——180多个批销商实现的。常驻县里的批销商们像根扁担,一头挑的是全县的5万多户菜农,另一头挑的是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的成千上万个销售摊点和广大消费者。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与菜农签订生产合同,同时提供品种、技术等方面的服务,又与各城市销售摊点签订销售合同,并对蔬菜的消费趋势进行宣传引导,从而形成一条不断扩张的产供销渠道。近几年,来易县之所以销往全国各地蔬菜的数量年年翻番,菜农的收入也年年翻番,就是因为生产上了规模,提高了科技含量,形成了产业。攀西地区盛产石榴,且果实个大皮薄籽饱味甜,畅销全国。记者在凉山州会理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区看到,大片大片的荒山都被开垦建成了石榴园,许多乡和村都是家家户户栽石榴。记者问,怎样把这么大量的石榴从偏僻山区销到全国各地去?“我们有公司!”农民们说:“石榴一挂果,就会有公司的人来估产定价,到成熟时,又会有公司的车开进果园来收购。”以某一农村产品为纽带,农民们自发地建立产供销股份公司,进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,富了一方百姓。攀西地区许多乡镇都是这样做的。

过去的专业户,在发展中通过兼并、联合成为专业大户,如今又有一批人成了攀西产业化开发的农业企业法人。这些被称为农业和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的“地方部队”的企业,以资产或劳务为纽带,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,广泛联合当地农民,进行生产、加工和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开发,使农民不仅获取劳动工资,而且分享利润,从根本上形成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。在凉山州西昌市西溪乡,乡党委书记兼西溪村党支部书记朱光国对记者说:“我们多数村民都在企业工作,而每一个企业都联系着一个产业。过去分散经营的个体小农户,今天成了攀西农业和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生力军!”

攀西地区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是在产业化层次上起步和展开的,发展中形成了多种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。实践证明,这些形式,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,又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,既改变产业结构,又改变所有制结构,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成功运用。记者在攀西各地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干的是现代企业,而不是传统农业!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